張家界是湖南省地級市,轄2個市轄區(永定區、武陵源區)、2個縣(慈利縣、桑植縣)。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
張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
地處云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于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張家界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的地層復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
張家界是國內重點旅游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游覽區面積264.6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
“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圣地“南武當”五雷山、“百里畫廊”茅巖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8處人文古跡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家界
截至2019年5月,張家界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分別是: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桑植縣。
1、永定區
永定區位于湘西山地東北部,地處張家界腹部,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距省會長沙398公里。地理位置坐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偯娣e2208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5月,永定區轄王家坪、教字埡、茅巖河、新橋、尹家溪、天門山、沅古坪7個鎮,橋頭、謝家埡、四都坪、合作橋、羅塔坪、羅水、三家館7個鄉,永定、崇文、南莊坪、大庸橋、西溪坪、官黎坪6個街道。
2、武陵源區
位于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于黔東梵凈山。武陵源主要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兩個自然風景區組成,面積390.8平方公里。
武陵源地區石英砂巖比較多,而且裸露在地表,經過流水的長期,形成了這一地區最奇特的景觀--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區內千米以上的峰林有243座,最高峰是兔兒望月峰,海拔12.645公里。這里溝谷縱橫,長度超過2公里的溝谷有32條,總長度達84.6公里。
3、慈利縣
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東部,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東北與石門縣毗連,東南與桃源縣接壤,西北與桑植縣相鄰,西南與永定區連接′。慈利縣境東西最大距離72.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9公里,總面積3480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5月,慈利縣轄15個鎮、10個鄉:零陽鎮、巖泊渡鎮、溪口鎮、東岳觀鎮、通津鋪鎮、杉木橋鎮、象市鎮、江埡鎮、苗市鎮、高橋鎮、廣福橋鎮、三合鎮、零溪鎮、二坊坪鎮、龍潭河鎮、南山坪鄉、洞溪鄉、楊柳鋪鄉、三官寺土家族鄉、高峰土家族鄉、許家坊土家族鄉、金巖土家族鄉、趙家崗土家族鄉、甘堰土家族鄉、陽和土家族鄉。
4、桑植縣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09°41′—110°46′,北緯29°17′—38°84′。地處武陵山脈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全縣總面積3474平方公里,擁有28個民族。
截至2019年5月,轄瑞塔鋪、澧源、利福塔、廖家村、龍潭坪、五道水、人潮溪、官地坪、陳家河、八大公山、涼水口、橋自彎12個鎮,竹葉坪、空殼樹、上洞街、河口、上河溪、沙塔坪6個鄉以及走馬坪、劉家坪、洪家關、芙蓉橋、馬合口5個白族鄉共11個鄉。
擴展資料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歷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全境劃規澧陽郡,曰慈利縣,并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時,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于置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歷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既今張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
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農歷乙未年)當朝皇帝鐵木耳又下令將慈利縣升為慈姑州,復名慈利州,轄四縣,現今的張家界市全境屬慈利州管轄,并在州內溪峒間置安定(今永定區內)、柿溪二州。
今桑植的外半縣屬柿溪州,內半縣則分置上下桑植長管司(以后改為安撫司)。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農歷甲辰年)改澧州路為澧陽府,轄四縣,罷安定、柿溪兩州。
明時,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歷已酉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隸屬于澧州。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農歷丙辰年),慈利劃規常德府管轄。
這時期,當朝為了征討覃后,在永順羊峰山設羊山衛,并修筑排柵城,三年遷羊山衛城于大庸溪之陽,更名為大庸衛(所謂“衛”,即軍事建制,屬湖廣都使司)。
民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農歷己巳年),又改大庸衛為永定衛,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設九溪衛,兩衛同屬湖廣都使司管轄,而今張家界市的行政區劃在當時則屬慈利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農歷丙子年)劃規岳州府。
清時,在全國設立二十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規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h(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h),并改岳常道為岳常澧道。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農歷乙卯年)割原九溪衛麻寮所并入溶美司,置鶴峰州,屬湖北省宜昌府,同時割安福所與桑植司地置桑植縣,屬永順府管轄。還將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順部分地方和原茅岡司地方置永定縣,隸屬澧州。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后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歷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規辰沅道。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農歷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僅存省、縣兩級,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縣均屬省直轄市。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農歷甲戌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等,領導紅軍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農歷乙亥年)紅軍長征,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管轄慈利、大庸、桑植、臨澧、石門、澧縣等6個縣,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
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農歷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歷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8月后劃規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88年至1990年(農歷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家界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全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臺)-湖南省張家界市
參考資料來源:張家界市人民政府-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