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用來宏觀經濟形勢時存在哪些不足?
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反映一國經濟的總體狀態,但用它來衡量一國的經濟成果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 第一,GDP不有衡量出某些經濟成果。 第二,實際GDP不有反映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或減少。 第三,GDP不能反映地下經濟活動。 第四,國內生產總值表明社會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量,但不能說明街道的是什么商品和勞務。 第五,有一些經濟活動在提供產品和勞務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這些GDP都沒有反映出來,如環境污染問題。 供參考。
說明用實際gdp衡量經濟福利的好處及存在的問題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為自己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
雖然,單純利用GDP指標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有助于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有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后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于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價值或產值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并且是以可比性的價值計算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使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
第六,我國近年GDP增量、增速較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偏低。 第七,GDP不能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科技發展程度,不能反映原材料的消耗,不能反映勞動生產率,不能反映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不能反映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能反映環境被破壞的程度。 第八,GDP增長率的計算。我們在計算產值、增加值、產量、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實現利稅、GDP等項目的增長率時,經常使用的計算公式為:
增長率 (%) = (報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基期水平 × 100% = 增長量 / 基期水平 × 100%
gdp作為衡量福利的指標有哪些缺陷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為自己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雖然,單純利用GDP指標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有助于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有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
用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缺陷有哪些
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不能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結構;不能準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和不能準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1、GDP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
GDP統計的是有市場交換行為、能體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活動,不能反映家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場經濟活動;也不能覆蓋一些不易統計或難以計算價值的經濟活動。

2、GDP不能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
一些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剛竣工就成了產能過剩項目,這些項目雖然計入GDP,但卻屬于無效投資,不會帶來社會財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
3、GDP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結構。
如果單看GDP,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估算,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中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達32.9%,而美國只占1.8%,歐洲30多個國家加起來也只有24.9%。然而當時中國的GDP中絕大部分是農業,而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工業化水平及軍事實力。
1860年,英國的現代工業生產能力相當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業化水平是中國的15倍。
4、GDP不能準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總量已超過70萬億美元,而英國慈善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著全球將近一半的財富,相當于底層35億人財產相加的總和。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會財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么分’、人們‘吃得好不好’”,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說。
5、GDP不能準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砍伐樹木時,GDP在增加;排放廢氣時,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長,卻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不要簡單以GDP論英雄(特別報道·全面認識GDP①)
gdp這一宏觀經濟指標在反映社會經濟福利時有哪些局限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gdp只統計生產,像中國的產品絕大部分是出口,換紙幣美元,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福利是消費指數不用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