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的主要表現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符合我國的國情。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擴展資料: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形成有著必然的歷史發展邏輯和內在理論邏輯。
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無法駕馭和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造成結構性產業技術失衡、自由競爭的過度浪費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破壞了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正常循環周轉,最終以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來強制結束每一輪的經濟增長過程,期間對經濟社會的破壞力越來越超過資本主義制度的承受力。
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能夠發揮宏觀性、長遠性和靈活性優勢,展現出支撐中長期發展戰略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性制度優勢。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逐漸發展和完善,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和改革創新的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顯著優勢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能夠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才能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實踐證明,進一步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一制度既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精髓。
又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大解放
新中國60年,是經濟建設碩果累累的60年。中國不僅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還創造性地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既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設進程
新中國70年,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發展的70年。中國從實際出發,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建立并不斷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這套制度同時借鑒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個人民主權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辦大事,充滿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對舉世震驚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國展現出的緊急應變能力、動員能力和眾志成城的集體意志。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激發了先進文化的蓬勃發展
新中國60年,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60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揚,同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侵蝕;致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60年來,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文化產業異軍突起,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強,全社會展現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了和諧社會建設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先進性的必然要求。60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3歲。
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面免除,社會保障“安全網”越織越密,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美好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成就激勵斗志,歷史昭示真理。
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歷程再一次深刻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繁榮中國。